“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座谈会在南京举行

10月16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社科联与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座谈会在南京举行。会议重点聚焦经济学领域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议题,邀请来自省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学理支撑。

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出席会议并指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其目的不止于完成学术建构,更在于以其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广大社科工作者要深入改革发展的前沿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波澜壮阔的实践中,敏锐捕捉时代提出的“真问题”,研究提炼标识性概念、构建原创性理论,更好服务推动国家发展、贡献人类知识宝库。要推动形成跨学科、跨部门的高效协同机制,打造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江苏方阵”,用中国理论阐释好中国道路、用中国学问解读好中国奇迹。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简要介绍了学校在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积极争做表率的相关实践,如率先制定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着力探索实施“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大团队、大组织”的协同创新模式等,以及“以南大所长服务国之所需”所取得显著成效。他认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更好坚持“两个结合”、更好扎根中国大地、更好赓续中华文脉、更好厚植学术根基,不断形成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回答好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波澜壮阔,迫切需要一套能够解释中国道路、服务国家战略,进而为人类文明提供新范式的自主知识体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吴怀春指出,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把握好“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牢牢扎根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强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协同创新”“发挥好高水平大学主力军作用”四个维度,久久为功,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学术担当,加快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未来发展的自主知识体系,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在主持会议时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其丰富实践远超西方理论的解释范畴,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理论来阐释、引领和支撑。全省社科界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继续办好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系列专题座谈会;全省高校、社科类学术社团及各类社科研究机构,要将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的生动实践,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会议主旨分享环节,分别邀请了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洪银兴,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南开大学原副校长、讲席教授逄锦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徐康宁,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任保平,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冯淑怡做主题发言。

洪银兴用“自主的”“新时代的”“与时俱进的”三个关键词概括中国经济学的重要特征。他指出,中国经济学是中国的,植根于中国大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理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根本立场,坚持问题导向是其研究的基本方法。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五大维度。

刘伟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其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经济学在哲学社会科学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具有雄厚的实践和思想依据。

逄锦聚建议,加强对发展问题的阐释,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二要系统梳理和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三要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要着力于提炼关于经济发展的新范畴,五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实践,六要广泛吸收国内外学术界已取得的有益经济学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

张军认为,开展中国经济学研究应立足本土历史与现象,通过平衡实证方法,着力突破数据获取的瓶颈性难题,提出原创理论,构建自主话语体系。对于青年学者而言,一方面要在系统研究中国国家历史的同时,深入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行为、地方工业化模式等独特现象,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研究视野的窄化,积极运用新理论、新数据开展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研究。

徐康宁基于区域发展的视角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学理论丰富与发展的实践源泉。他表示,西方国家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虽然能够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一些“共性”问题,但是很难以完整地阐释中国特色与重点。因此,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必须深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提炼创新理念,同时要注意研究的方式,切忌落入形式之美的学术陷阱。

任保平从中国数字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角度分享了“中国数字经济学核心在于融合数字技术变革与中国实践特色,形成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性的学科体系”“必须坚持本土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着重研究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数字经济的规范和治理”“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研究对象”等观点。

冯淑怡结合其所在团队开展的《中国土地经济学》课题研究为例,详细解析了“从‘两个结合’到‘三个体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回应时代命题,构建理论体系”“解码历史规律,贡献中国方案”的理论创新与体系构建路径。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分别主持会议主旨分享环节。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社科联和南京大学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省级经济类学会、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和有关高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代表等参加会议。会议期间,同步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丛书”“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丛书”等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