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至上的德国教授制度,竟也有无法自愈的“硬伤”

德国是现代大学的发源地,孕育了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柏林大学,也建立了许多对现代大学运作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其中就包括“教授治校”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欧洲很多发达国家都很崇尚学术,德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德国的“教授治校”制度下,教授数量很少,并且为终身制的,教授在大学中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同时也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这样的体制下,教授在德国的高校建设、科研推进、技术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也正因为体制严格,在今天也出现了明显的弊端,甚至到了不得不改革的阶段。

今天德国的教授制度在悄悄发生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从德国的教授制度本身说起。

第一所现代大学柏林大学

德国教授的权力有多大?

在一个崇尚学术,尊重知识,崇拜科学的国家,教授作为“学术人物”的代表,其地位之高自然无需赘言。德国可以说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一直以来,德国的教授都有很分明的级别划分。2005年,德国进行多方位的教育体制改革,并将教授划分为W1、W2和W3三个级别:W1教授大致相当于青年教授,W2可以理解为副教授,W3为级别最高的教授。在德国,W3教授的数量很少,一个院系中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W3教授的情况十分普遍。同时,德国大学的教授普遍是终身制,直到这位教授退休了,才由其他教授继任。

不仅如此,这些教授可以享受优厚的待遇,享受很高的社会地位,处于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顶端,甚至享有“终身制国家公务员”的地位,高校不得随意解聘教授。教授组成高校的评议会、理事会或学术评议会,行驶学校的决策权,包括学校校长的选拔都是由教授组成的这些机构来执行。

作为德国高校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教授的主要职责既组织教学,也包括科研活动。教授通常是德国某一学科领域唯一的讲座持有者,统领整个院系的研究方向,负责筹集经费、指导博士生甚至还需要承担聘用教学和科研人员的职责。至于大学教学、科研体系中的其他人包括讲师、助教、学生、非科研人员等都必须接受教授的领导,协同完成学校各项工作。

海德堡大学

严格的选拔晋升制度

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个职位,其选拔自然是不能随意的。在德国,教授的培育需要经过漫长的历程,并且对教授的选拔实行非常严格的制度。

选拔教授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是“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独创性”,而无关其人脉、地区等学术能力之外的考量。每一位科研人员从研究生到教授,必定经过漫长的、严格的考验和栽培。一般而言,一个学者必须在大学毕业之后再攻读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再经过多年的学术研究,才能获得教授备选资格。

据统计,德国人获得博士学位的平均年龄约32岁,而到获得教授参选资格的年龄则平均约40岁。也就是说,在经过至少8年的学术研究历练之后,当大学出现教授职位空缺时,才有可能得到其他教授的推荐参加教授的招聘。

德国教授的招聘很少采取内部晋升的方式,每所大学都制定了详细的教授聘任制度,经过层层筛选后选出教授的候选人,最终还需要提交州政府任命。至此,教授的任用才真正落实。

慕尼黑大学

“教授治校”制度的利与弊

无论是教授地位之高,还是教授选拔流程之严格,都是德国“教授治校”体制的充分体现。这种体制深刻地影响了德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德国学术研究的发展,但由于对教授数量过于苛刻的限制,也造成了很明显的弊端。

不可否认,德国以“教授治校”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制,确保了德国高质量的教学水准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

由于德国举国上下尊师重教,重视学术研究,想方设法为科研人员进行学术研究创造条件,给予高层次科研人员充分的尊重,并且处处突显教授的价值。在这样的条件下,教授等知识分子在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之后,也能够免去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做好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同时,大学教授和其他教师的任用门槛很高,通过公开招聘后任命,又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公平的竞争机制充分激发了大学教授的积极性,不管是教学工作还是科研工作,都不能有一丝的马虎,这也是德国的高等教育保持很高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慕尼黑工业大学

不过,在另一方面,这种过于僵化的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德国人才培养造成束缚。

对于教授本身,由于享有“终身制”的优势,部分教授在享受这至高荣誉的同时,也由于缺少压力而产生懈怠心理。虽然大部分教授都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头衔,但在缺乏考核和淘汰机制的情况下,还是有些教授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例如,2019年,地质学终身教授、知名岩性学专家 Irina Artemieva,就因为多次没有完成行政和教学任务,而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开除。

对于其他教师而言,由于教授席位数量有限,很多有才能的青年科学家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德国的大学中,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往往会受制于教授,能够真正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时间很晚,熬到教授一职,往往是“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感觉。这种制度很不利于青年学者的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大学中的教授数量很少,一般的学生很难有机会获得教授的指导。相对于教授的数量,学生的数量很多,学生和教授数量比很高,学生能够获得和教授直接交流的机会不多,不利于学术生涯的发展。

哥廷根大学

德国教授制度的改革

针对德国高校制度中,对于教授数量太少这一问题,德国也在近些年开始进行改革,包括适当增加教授的数量等。不过,作为德国高等教育的灵魂,“教授治校”制度始终没有改变,既体现了德国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重视,也反应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这点是很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