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团队开发治疗肝癌新技术

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赵琦的研究团队联合广州医科大学教授朱康顺的研究团队,在肿瘤免疫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能够分泌SIRPα变体CV1的新型CAR-T细胞(sCAR-T),并结合微波消融(MWA)技术,显著增强对肝癌远处转移的治疗效果,为广大肝癌患者带来新希望。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细胞免疫领域备受瞩目,已发表于《细胞》杂志子刊《细胞报告医学》( Cell Reports Medicine )。

分泌CV1的CAR-T与微波消融联合可协同增效治疗肝癌远处转移的示意图

微波消融等热消融技术通过医学影像设备引导,利用局部高温实现肝癌的原位灭活。因其疗效显著且创伤性小,被多项海内外临床指南推荐用于肝癌治疗。然而,消融后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研究表明,微波消融可激发全身免疫反应以控制转移或残留肿瘤,即所谓的“远隔效应”。但该效应通常较弱且持续时间短,难以有效杀伤肿瘤。此前研究发现,将消融技术与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相结合,虽能有效抑制远隔肿瘤生长,但此方法对靶抗原均质肿瘤效果较佳,而对抗原异质性肿瘤作用有限。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设计并构建了可分泌SIRPα(CV1)的sCAR-T细胞。该新型CAR-T细胞不仅具有高亲和力,还能特异性阻断肝癌中限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别吃我”(CD47-SIRPα)信号通路。研究表明,在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时,sCAR-T细胞可显著增强对远隔抗原异质性肿瘤的杀伤作用。而sCAR-T细胞在靶向杀伤肿瘤的同时,其分泌的CV1可阻断CD47-SIRPα通路,激发浸润巨噬细胞的抗肿瘤活性,进而杀伤抗原阴性或低水平表达的肝癌细胞。在包含肝癌在内的多种临床前动物模型中,使用sCAR-T细胞治疗可显著增强微波消融诱导的局部和远隔抗肿瘤免疫效应,有效抑制术后肿瘤复发及转移。该研究结果为肝癌患者提供了全新的综合治疗方案,极具临床应用潜力。此项研究成果展现了为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与应用开拓了新的方向。

该研究通讯作者为赵琦和朱康顺。该项目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档案编号:0009/2023/RIC和0010/2023/AKP)和澳门大学(档案编号:MYRG-GRG2023-00158-FHS-UMDF和MYRG-GRG2024-00172-FHS)资助。全文可浏览:https://doi.org/10.1016/j.xcrm.2025.101965。

新闻来源: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