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美国大学会变成什么样?

新任美国总统拜登说,3月底,美国大学将开门迎接学生。但是,美国的“钟南山”福奇却说,对抗新冠疫情,是美国一个较长时期的任务。这里不讲谁对谁错,而是要研讨,疫情对美国大学造成了什么?

美国有5300所注册大学,纽约大学商学院明星教授Scott Galloway在博客里发表了一篇文章,“美国高等教育:价值·脆弱”(US Higher Education: Value VS Vulnerability)。选取US Newsand World Report排名榜上440所高校,将其分为蓬勃发展(thrive)、勉强维持(survive)、挣扎(struggle)和深陷泥潭(challenged)四大类。如图:

处于象限右上角的92所高校属于“蓬勃发展”类别。处于象限右上角右下角的高校属于“勉强维持”类别,其中包括布朗大学、埃默里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波士顿大学和罗切斯特大学和纽约大学等。

新冠疫情,使得美国大学改变了什么?

美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是“有限公司”,美国大学的每一任校长,都有为大学确立一个“盈利模式”;不时有新闻,大学校长因为“营销失衡”,而被校董事弹劾,甚至自杀。许多美国大学购买了“意外险”,但是,新冠疫情的突然降临,大部分保险公司拒绝大学的“赔付”要求,2020年绝大多数美国大学出现了“财务危机”。

2021年对美国大学有什么新的挑战?“扎堆申请”便是一个最大的挑战。美国TOP80大学“饱死”,美国TOP100以下大学“饿死”。于是,美国学者预计,2021年将会有200所以上的美国大学倒闭,以及400多所美国大学被并购。而且,以互联网为题材的美国创新产业,将强势并购大学,或大学的1-2个学院,形成一种新型的大学,斯坦福大学将这类大学命名为“开环大学”(Open-loop University)意指大学将普遍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制(Mixed)教学,打破了原来的大学新生录取(Freshmen Admission)模式。

美国大学究竟在干什么?

美国有两类大学,一类是“以卖课程”为赢利点的传统大学,大学校长要计算每年招多少学生,发多少工资,预留多少硬件和装修成本;另一类是“不以卖课程”为赢利点的创新大学,大学的收入主要是培养研究类人才,并广泛实行校企合作。

近几年创新大学打破常规,将原来大学所执行的大一/大二“通识课程”改造为“大学先修课程”(Pre-College)对外“发包”,不再以“通识课程”为赢利点,例如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等大学,便是将大一/大二课程“外包”给承包商来完成,而将有限的空间和精力放在大三/大四的教学中去。

大家会问,大学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吗?

美国大学与传统的欧洲大学不同,虽然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但体系内部有分工,就像“福特”式生产线一样,通过分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美国大学的课程通常被分为三大类:

(1)先修课程:高中与大学的衔接课程,安排在大学1/2年级;

(2)学术课程:大学阶段必须完成的通用型学术课程和选修课;

(3)研讨性课程:研究型大学所提供的学科前沿性和创新性课程。

这三类课程的分工是这样的,“先修课程”可以外包,并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制(Mixed)教学,控制教学质量,保证产出率。“通用型学术课程和选修课”是大学应该承担的,这部分的教学成本便需要与政府谈判,争取更多的教学资源。“研讨性课程”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将大学毕业生直接与用人单位“捆绑”,甚至通过“CO-OP”合约,将学生放到用人单位去锻炼。